【简介】
晦翁岩在潭头镇二刘村,原名龙峰岩,因宋朱熹曾居此讲学,乡人刘砥与弟刘砺从之学,皆中进士,因而改称晦翁岩,又称二刘岩。明永乐间,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,舟师驻泊长乐时,曾在此修建龙峰书院,因此,又称三保岩。岩石陡峭幽绝,古树参天蔽日,原有三贤祠、海天山月亭等殿堂屋宇,今均为圮后重建。现存摩崖石刻,历经岁月,依然无恙,较为珍贵的有明郑世威“读书处”题刻和“晦翁岩”刻字,明万历间叶向高诗刻二首,以及明知县万编重修三贤祠记碑等。
1986年4月29日,经长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。
【链接阅读】
晦翁岩,是一处集朱子文化、郑和航海文化、长乐人文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。“吴航城外晦翁岩,虎踞龙蹯景最奇”。前几年晦翁岩旅游景点载入了《福建名胜词典》,有“长乐小武夷”美誉。
晦翁岩文化底蕴、古老森林、自然景观独具特色。自然景观有曲径松荫、松翠流馨、石门洞天、平潭旭早、方屏塞向、朱刘讲席、瀑布飞练、梅影横窗、坦席迎薰、眠云斗室等“十景”,情侣峰、老鸦岩、公鸡岩、美人照镜、十八罗汉等天然岩景,还有千姿百态名贵珍稀的太极榕、盘岩榕、红榕、油杉、罗汉松、红枫等名贵树木360多种,其中百年以上古木180多种,千年以上的30多种,以及麂鹿、豪猪、松鼠、穿山甲、白尾貂等国家保护动物。晦翁岩不但自然景观独特,而且人文景观也十分壮丽,历代文人墨客、达官显贵到此揽胜,留下许多诗词歌赋和摩崖石刻,保存着很多富有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,如三贤祠、读书处、龙峰寺、白鹿洞、郑和纪念堂、东晋古墓等。遍布悬崖峭壁的各种摩刻中,最有名的是宋朱熹的“读书处”、明刑部侍郎郑世威、清福建船政大臣沈葆贞手迹“晦翁岩”等。东晋古墓出土有盘口壶、双耳罐、碗碟等文物,其中大量纹饰精美的墓砖为福州地区罕见。
晦翁岩白鹿洞曾是朱熹在龙峰山上避难时读书的地方,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说:为了让朱熹有一个安心读书的地方,一只白鹿领他来到这个洞里,而且每天出去寻找食物并陪伴朱熹。因此,后人就把这个山洞叫做白鹿洞。
明永乐间,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停泊太平港时,曾到二刘岩游历并修葺龙峰书院等。此后,人们为表彰其功绩,改称“三宝岩”。里人状元马铎的《游方安里题三宝岩》有咏:“三宝岩前宿瘴开,沧沧日色照崔嵬。”三贤祠前身是龙峰书院,书院祀朱熹和刘砥、刘砺三贤士,后改称“三贤祠”。龙峰书院为福州地区最早书院之一,环境清幽,空气清新,有“小洞天”之誉。
2002年10月,新建了山门、碟泉、瀑布、接官亭、天桥等景观,铺设了从山脚到景区的2000多米水泥路,兴建景区绿化、停车场等附属工程,并重新修缮了三贤祠、白鹿洞等重要古迹,建造总面积1200平方米的大型假山巨岩,摩刻清大臣沈葆贞榜书“晦翁岩”三大字。如今,晦翁岩景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观光游览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