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州市长乐区博物馆于2004年12月16日建成并对外开放,位于长乐区吴航街道爱心路198号,其建筑风格为传统与现代的综合风格,占地20亩,建筑面积8600多平方米,展厅面积约4500平方米,库房面积约500平方米。长乐区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,全年免费对外开放,馆内开设有《郑振铎纪念馆》、《长乐历史大观一》、《长乐历史大观二》、《闽剧馆》、《楹联馆》、《林其文美术厅》、《集邮馆》、《美术馆--三贤堂》等八个基本陈列,另设有两个临展厅、宣教活动室,以及字画修复室、摄影室等;馆内安防、消防设备完善,设有视频监控、安防联动、消防报警等智能化系统。馆内现有馆藏4443件/套(其中二级文物2件/套,三级文物305件/套),藏品类型丰富,有陶瓷器、青铜器、寿山石雕、字画等,其中以海捞瓷器收藏最具特色。
一、“十三五”时期福州市长乐区博物馆事业发展情况
(一)开放服务质量逐渐提高
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馆制定完善了《长乐市博物馆免费开放实施方案》,建立起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,不断健全基本文化服务项目,落实免费开放公示内容,全面实行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政策,逐步构建免费开放工作规范化、制度化、常态化的格局。区博物馆年均免费开放310天以上(每周一闭馆,法定节假日、双休日均正常开放,每天开放时间为9:00—17:00)。2016年至今共接待各界观众约115万人次,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。
馆内公共空间场地、设施及基本陈列全年向社会免费开放,免费提供导览服务、寄物服务、咨询服务,展厅内免费提供讲解服务。努力完善方便未成年人、老年人、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,并提供高效、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,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,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。
(二)陈列展览水平不断提升
“十三五”期间,区博物馆举办特色展陈活动,发挥好博物馆的社会功能,推出了38场特别展览。
一方面,立足馆藏文物特色和长乐文化传承,积极举办原创展览,2016年举办了“城市的记忆”——长乐市老照片、民俗物陈列展;2017“海丝印记”——博物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,《海上陶瓷之路——从长乐走向世界》陶瓷展,2018年举办大型文物精品展《东南沿海上周秦汉文明特展》,2019年举办“美的历程--历代陶瓷精品特展,得到了业内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。另一方面,积极引进优秀展览,如2018年由福州市文物局、长乐区科技文体局主办,福州市各县区联合承办的《寻珍辑宝——福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》在长乐区博物馆展出。
(三)社会教育内容丰富多彩
“十三五”期间,区博物馆先后举办社会教育活动近50场。依托展馆资源开展公共文化活动,发挥爱国教育基地、德育教育基地的阵地作用。开展了“5.18”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,世界遗产日系列活动,“小小讲解员”夏令营系列培训活动,展板进校园活动,接待学生进博物馆活动,“我们的节日”系列活动,弘扬了中华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,为创建文明城市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。
(四)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进步
一是注册登记博物馆志愿云信息,成立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,制定完善“志愿者服务岗”,做到制度齐全,设施完善,服务到位。二是依托场馆组织文化志愿者参与“5·18国际博物馆日”、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、“我们的节日”活动及重大陈列展览的活动组织、导览讲解志愿服务;三是组织志愿服务队进社区、校园开展文明交通劝导、慰问送暖、义务宣讲、秩序维护等活动。
十三五期间,我馆共发布并完成志愿服务项目约80 个,参与文化志愿者570 人次。在区志愿者联合会举办的星级志愿者评定活动中,获得四星级2名,五星级1名。
(五)加强文物的管理和研究,推动文物工作再上新台阶
1、加强文物藏品的管理。
一是完善文物藏品制度建设。进一步完善了文物藏品数据库,建立了藏品数据库管理系统,健全藏品总账、分类账及珍贵文物藏品的档案卡。
二是多渠道征集文物藏品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区博物馆征集到文物、书画作品、工艺品等藏品百余件。
三是加强文物藏品保护。为长期有效保护文物藏品,我馆展厅、库房购置了一批文物展柜,同时做好库房的日常控温除湿,及开展季节防霉除虫等保护工作。
2、推进学术的研究与交流。
一是邀请馆聘专家对部分珍贵藏品文物的描述进行完善补充,健全了藏品卡资料;二是每年编辑出版了4期《长乐文博》报;三是分别与福州地区各博物馆、省贞美历史文化博物馆、及省博物院分别联合举办了多场陈列展,促进了学术交流,提升了展览质量。
二、“十四五” 指导思想、发展目标
(一)、指导思想
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精神,坚持“宜融则融,能融尽融”基本严重,坚持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发展方向,努力往深里走、往实里走,往制度上走,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。
(二)、发展目标
1、优化藏品保护环境。在加强预防性保护的同时,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物保护体系。加强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,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化和标准化水平。
2、改善人才队伍结构。积极开拓资源,创新人才管理机制,多形式、多渠道培养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,为苏州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下一个十年积累人才。
3、加强服务社会能力。加大博物馆藏品对公众开放的力度,通过展览、教育等多种形式,提高博物馆藏品的使用率,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功能,促进博物馆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,不断提高博物馆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。
三、 主要任务
(一)结合长乐地方特色,加强文物征集力度,力争完善区博物馆文物收藏体系。
围绕区博物馆自身馆藏特色,重点征集具有长乐文化特色的文物;与展览相结合,通过接受捐赠的形式获得一部分书画作品和现代工艺品;对长乐地方名人书札、诗文集、稿抄本日记、有价值的石刻拓片等进行补充完善,力争建立具有我馆特色的主题文献系列。
(二)加大与馆外合作力度,充分整合资源,提升博物馆学术研究水平。
首先,通过图书出版、参加学术会议、讲座,引进展览等方式加大馆外合作,努力提升区博物馆学术研究水平。其次,联合长乐各方文博力量,办好《长乐文博》,在稳定稿源和来稿质量的前提下,“十四五”期间,力争扩大《长乐文博》受众面
(三)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,加强人才队伍建设,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。
1.针对目前博物馆人才梯队不合理的现象,创新人才管理机制,改善人才队伍结构,重点对学术研究、现代化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进行引进。
2.开拓合作伙伴和模式,创新培训模式,加强与各高校、友好馆之间的交流,多形式、多渠道培养专业人才,重点对策展、文物鉴定、文物保护等方面人才进行培养,拟送某领域有突出表现的青年员工赴各大博物馆定点培训。
3.优化人才工作环境,建立人才成长激励机制,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博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,形成尊重人才、鼓励人才的良好氛围,使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快速成长。
(四)全力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,力争建成特色鲜明的“智慧长乐博物馆”。
1.利用物联网、新型显示、云计算、大数据处理等先进技术,围绕实际业务需求,继续推进智慧博物馆项目建设,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。
2.在博物馆展览、教育等领域引入新技术,融入数字和互动等新媒体元素,建立一个区博物馆的新媒体应用平台,进一步增强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信息传播与交流。
3.在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基础上,实现博物馆硬件设备的运维智慧管理,对所有硬件设备进行统一管理,集中管线检测。
4.实现博物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再升级,以新技术助力博物馆智能化管理。
(五)、提升行政管理水平
1.根据实际需要,对《福州市长乐区博物馆管理制度汇编》进行修订。
2.通过办公自动化的升级提升和人脸识别等新技术的运动,实现博物馆管理的智能化,提升博物馆管理的效能。
3.加强博物馆安保队伍的建设与管理,将人防、技防、物防相结合,推进长乐区博物馆保卫工作稳步发展。
4.进一步提升安保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,确保“十四五”期间安全无事故。
(六)开展特色展陈活动和宣教活动
根据实际需要,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展陈活动和宣教活动,提升区博物馆社会影响力。
福州市长乐区博物馆
2020年2月18日